解构月之暗面 Kimi K2深度指南:moonshot kimi api key获取以及开发代码示例

科技探索者阿强
预计阅读时长 40 分钟
位置: 首页 AI文本模型 正文

​每一款惊艳世人的 AI 产品背后,都站着一家有着清晰远见和坚定信念的公司。技术本身是冰冷的,但驱动它的愿景却充满温度。对于月之暗面(Moonshot AI)而言,其旗舰模型 Kimi K2 远不止是一串代码或一个产品,它是创始人学术理想的延伸,是团队探索未知边界的宣言,更是那条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宏大愿景的朝圣之路。

本文将与您一同,深入月之暗面的世界,不仅解析 Kimi K2 的技术肌理,更将探寻其背后的战略雄心、产品哲学与开发者生态,为您呈现一幅关于这家“AI 猛虎”如何以“长上下文”为支点,撬动未来的全景蓝图。


null

第一章:月之暗面的雄心 —— 为何“长上下文”是通往 AGI 的唯一航道?

1.1 “AI 猛虎”的诞生:一群理想主义者的“登月计划”

2023 年 3 月的北京,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悄然成立。它的中英文名——“月之暗面”与“Moonshot AI”——都源于创始人杨植麟钟爱的平克·弗洛伊德专辑《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这不仅是一个文艺的巧合,更是一种精神隐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敢于实现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登月之梦”

这支由杨植麟、周欣宇、吴育昕等青年才俊创立的团队,甫一亮相,便在资本市场掀起波澜。2024 年 2 月,一笔由阿里巴巴集团领投的 10 亿美元融资,让其估值蹿升至 25 亿美元;仅仅半年后,到 2024 年 8 月,这个数字再次刷新至 33 亿美元。资本的追捧,尤其是科技巨头的背书,不仅是对其技术潜力的认可,更像是一张入场券,让月之暗面在中国 AI 的激烈牌局中,坐上了“AI 猛虎”的席位。

一点澄清:网络上关于“Kimi AI”的创立信息存在混淆。有资料指向一家由陈一鸣博士于 2018 年创立的同名公司,这与月之暗面的公开信息相悖。同样,一个名为 moonshot.ch 的投资平台也与月之暗面(moonshot.cn)这家 AI 公司毫无关联。在信息洪流中,厘清这些基本事实,是我们精准理解其发展脉络的前提。

1.2 学术烙印:杨植麟的“无损长上下文”信条

月之暗面的技术路线,并非投机性的市场跟风,而是创始人杨植麟学术生涯最深刻的烙印。这位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曾在 Google Brain 和 Meta AI 留下足迹,其两篇开创性论文《Transformer-XL》与《XLNet》,早已在学术界声名鹊起。这两项研究的核心,直指传统 Transformer 模型在处理长序列文本时的“健忘症”。

因此,当杨植麟从学者转身为创业者,公司的航向几乎是命中注定的。他毫不讳言,AGI 是终极目标,并为此设定了三步走的清晰蓝图:

  1. 实现无垠的上下文长度
  2. 构建洞察世界的多模态模型
  3. 打造能够自我进化的通用架构

请注意这个顺序——“长上下文”被置于一切之首。这便是月之暗面的核心信条:“无损长上下文(Lossless long-context)”。在他们看来,AI 模型处理长文本时能否不丢失关键信息,不仅是一个技术特性,更是通往更高智能的钥匙。这条从学术论文到战略宣言,再到产品核心卖点的清晰脉络告诉我们:月之暗面坚信,解决上下文的瓶颈,比多模态或单纯的推理能力更为根本

1.3 Kimi 的进化:从“最能读”的助手到“最能干”的智能体

月之暗面的产品迭代,是其战略理念的完美演绎。

  • 第一步:证明“能读”。2023 年 10 月,Kimi 智能助手问世,以其惊人的 20 万汉字处理能力,在市场中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迅速成为百度文心一言等产品的强力挑战者。2024 年 3 月,这个数字更是跃升至 200 万汉字,彻底坐稳了“长文处理专家”的宝座。
  • 第二步:迈向“能干”。然而,月之暗面的野心远不止于一个被动的阅读工具。2025 年 7 月,开源模型 Kimi K2 的发布,标志着其向“智能体智能(agentic intelligence)”的战略转型。Kimi K2 被明确设计为能够自主调用工具、执行复杂工作流的行动者。紧接着,小范围测试的“Kimi-Researcher”更是将这一能力推向极致,它能独立完成深度研究,在数十步推理中检索数百个网页,最终生成一份详尽报告。

这条进化路径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逻辑:卓越的长上下文能力,是构建高效 AI 智能体的唯一基石。传统的短上下文模型,就像一个记忆力不佳的人,在执行多步骤任务时,转头就忘了最初的目标和上一步的结果,这让它们难以胜任真正的智能体工作。

月之暗面的策略,是先从根本上解决这个“记忆”问题。在他们的世界观里,上下文即记忆。只有拥有一个足够庞大且可靠的记忆库,AI 才能从一个“会说话的鹦鹉”蜕变为一个“能解决问题的专家”。Kimi 聊天助手是他们的技术展示与验证,而 Kimi K2 和 Kimi-Researcher,则是利用这种“超长记忆”构建高级智能体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万亿参数的匠心 —— 揭秘 Kimi K2 的架构艺术

Kimi K2 的设计,是在规模、效率与功能之间寻求的一种精妙平衡。它不像一位试图知晓一切的“通才”,而更像一个庞大而高效的“专家智囊团”。

2.1 万亿参数的博弈:混合专家(MoE)架构的智慧

Kimi K2 的核心是一个拥有 1 万亿(1T) 总参数的混合专家(MoE)模型。但其精妙之处在于,在任何一次推理中,模型只会激活其中的 320 亿(32B) 参数。

这个架构由 61 个层、384 个独立的“专家”网络和一个智能的“路由机制”组成。当一个 token 输入模型时,路由器会精准地挑选 8 个最胜任的专家来处理它,同时还有一个所有 token 共享的专家网络负责维持全局视野。

这种“稀疏激活”的方式,让 Kimi K2 兼具了两个世界的优点:既拥有万亿级模型的渊博知识和细腻理解力,又保持着 320 亿参数模型的计算成本和响应速度。这是月之暗面实现其“普惠化前沿 AI”愿景的关键所在。

表 1:Kimi K2 模型技术规格一览

参数 数值 来源/备注
架构 混合专家模型 (MoE) -
总参数量 1 万亿 (1T) -
激活参数量 320 亿 (32B) -
模型层数 61 -
专家数量 384 -
每 Token 选定专家数 8 -
共享专家数量 1 维持全局上下文
注意力头数量 64 -
注意力隐藏维度 7168 -
上下文长度 128,000 tokens -
词汇表大小 160,000 -
激活函数 SwiGLU -

2.2 驯服万亿猛兽:MuonClip 优化器的定海神针

训练超大规模 MoE 模型,如同在钢丝上行走,极易出现“注意力 logits 爆炸”或“损失尖峰”等问题,导致训练任务崩溃,浪费海量计算资源。为了驯服这头猛兽,月之暗面研发了一种名为 MuonClip 的新型优化器。

MuonClip 是在已被证明比标准 AdamW 优化器更高效的 Muon 优化器基础上的关键创新。它的核心武器是一种名为 qk-clip 的技术,在每次优化器更新后,直接对查询(query)和键(key)的权重矩阵进行重新缩放,从根源上控制住注意力得分的规模,防止其失控。

成果是惊人的:在高达 15.5 万亿 token 的预训练过程中,Kimi K2 实现了 零训练尖峰 的壮举。可以说,MuonClip 不仅是一项技术改进,更是让 Kimi K2 这样一个稳定的万亿级开源模型从梦想照进现实的工程基石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月之暗面选择将 Muon 优化器开源。在 OpenAI 和 Google DeepMind 等巨头将训练“秘方”视若珍宝的行业背景下,这一举动无异于分享了“屠龙之术”。它极大地降低了全球开源社区训练自有大模型的门槛,长远来看,这将加速整个行业的创新迭代,最终也将反哺月之暗面自身所处的生态。

2.3 训练哲学:数据即算法,为“智能体”而生的数据盛宴

Kimi K2 的卓越,不仅源于架构,更源于其独特的训练哲学。模型在 15.5 万亿 token 的数据海洋中完成预训练,但真正的点睛之笔在于其后训练阶段

这一阶段完全聚焦于智能体能力的培养。月之暗面建立了一套复杂的数据合成流水线,它能模拟数千种工具(真实的 API、shell 命令、数据库交互等)在数百个领域中的使用场景。在这个巨大的“模拟世界”里,AI 智能体不断尝试完成任务,其行为由一个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评估器进行评判。只有那些高质量、成功的交互日志,才会被筛选出来,成为喂养模型的“精神食粮”

这种方法揭示了一个行业新趋势:数据即算法。月之暗面的创新重点,已从单纯的模型架构设计,转向为特定能力(如工具使用)量身打造数据生成引擎。这预示着,未来解锁高级 AI 能力的关键,或许不再是堆砌更复杂的网络,而是创造出能模拟并教会模型所需行为的、海量的高质量合成数据。这个数据引擎本身,就是与模型同等重要的战略资产

2.4 眺望未来:MoBA 技术与上下文的无限征途

尽管 Kimi K2 目前的 128k 上下文窗口已令人印象深刻,但这远非月之暗面的终点。其研究管线中的一项前沿技术 MoBA(Mixture of Block Attention,混合块注意力),为我们揭示了通往更长上下文的技术路线图。

MoBA 的思想十分巧妙:将长上下文切分成多个“块”(block),然后通过一个门控机制,让每个查询 token 只关注与它最相关的少数几个块,而不是整个序列。这种方法将注意力计算的复杂度从二次方级降至亚二次方级,极大地提升了处理超长序列的效率。据报道,这项技术已被部署用于支持 Kimi 的长上下文服务。

MoBA 的存在表明,月之暗面正不断磨砺其核心武器,以期最终实现杨植麟所设想的“十亿级 token 上下文”的宏伟目标。Kimi K2 本身的设计(如相对较少的注意力头数量),很可能也是为了在长上下文场景下追求极致的稳定与效率,这与 MoBA 的理念一脉相承。


第三章:竞技场上的真实对决 —— Kimi K2 性能全景评测

一个模型的真正价值,终究要靠实力说话。让我们看看 Kimi K2 在与顶尖高手的较量中表现如何。

3.1 定量基准:硬碰硬的实力数据

在开发者和研究人员最为关注的几个关键基准测试中,Kimi K2 展现了世界一流(SOTA)或接近 SOTA 的硬核实力。

  • 代码能力:这是 Kimi K2 最耀眼的领域。在 SWE-Bench Verified 测试中,它以 65.8% 的得分力压 GPT-4.1 (54.6%)。在 LiveCodeBench v6 和 SWE-bench Multilingual 等测试中,同样表现出色。这雄辩地证明,其针对智能体和代码能力的专门训练取得了巨大成功。
  • 数学与推理:在 MATH-500 基准上,Kimi K2 取得 97.4% 的高分,优于 GPT-4.1 的 92.4%。在更具挑战性的 GPQA-Diamond 测试中,得分也达到了 75.1%。
  • 通用知识:在衡量知识广度的 MMLU 基准上,Kimi K2 获得 89.5% 的分数,虽略低于 Claude Sonnet 4,但依然稳居顶级模型的第一梯队。

表 2:Kimi K2 与前沿模型性能基准对比

基准测试 Kimi K2 GPT-4.1 Claude 4 Opus Claude Sonnet 4
SWE-Bench Verified 65.8% 54.6% 72.5% -
LiveCodeBench v6 (Pass@1) 53.7% 44.7% - 47.4%
MATH-500 97.4% 92.4% - -
MMLU 89.5% ~90.4% - ~92.9%
Agentic Coding (Tau2) 65.8% 45.2% - ~61%

null

3.2 定性画像:一个“工程师性格”的 AI

冰冷的数字之外,来自开发者社区的真实反馈,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立体、更富“性格”的 Kimi K2。

闪光点 ✨:

  • 代码风格:许多开发者称赞 Kimi K2 生成的代码“更简单、可读性更强”,避免了某些模型(如 Claude)有时会产生的“过度工程化”的复杂代码。
  • 指令遵循:它在理解并遵循复杂指令、按严格约束生成结构化输出方面表现卓越,是一个可靠的任务执行者
  • 行动偏好:在开放式研究任务中,Kimi K2 表现出强烈的“行动偏好”,会不知疲倦地进行多轮搜索以求详尽,而不会像其他一些模型那样显得“懒惰”。

待雕琢之处 🗿:

  • 细节疏忽:尽管代码风格简洁,但有用户指出,它有时会忽略一些“微小而微妙的边界情况”,而这些恰恰是 Claude 等模型能够捕捉到的。
  • 创造力:在创意写作上,Kimi K2 显得有些矛盾。其作品技术上无可挑剔,结构完整、比喻精巧,但常被批评“过于依赖抽象”,华丽的语言反而“削弱了叙事的清晰度和情感冲击力”,感觉更像对提示的“巧妙回答”,而非一个“有生命的故事”。
  • 灵活性:部分用户反馈模型存在一定的“审查”机制,且其角色(persona)相对固化,难以通过提示工程使其偏离预设的行为模式
  • “反射级”模型:Kimi K2 被多次描述为一个“非思考性(non-thinking)”或“反射级(reflex-grade)”模型,其优化目标是快速响应,而非进行长时间的深度审议。

综合来看,一个清晰的模型画像浮出水面:Kimi K2 的内在“性格”,被深度优化以模拟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或技术分析师。它擅长将精确的需求转化为结构化的输出,这正是软件开发的核心。它生成简洁可读的代码,这在工程团队中备受推崇。然而,这种专业化也带来了代价——在需要更多人文关怀或艺术创造力的任务上,它会显得相对“刻板”。对开发者而言,理解它的“性格”,是因材施教、用好这把利器的关键。


第四章:从代码到洞察 —— Kimi K2 的真实世界应用案例

理论终需落地。让我们看看 Kimi K2 的智能体能力如何在真实世界中创造价值。

4.1 软件开发:你的全流程“AI 开发伙伴”

Kimi K2 不再是简单的代码片段生成器,它正在成为一个能处理完整开发流程的“开发者智能助理”。

  • 核心能力:生成、重构和调试代码,通过自然语言描述构建 Web 应用,并自动化生成代码文档。
  • 真实案例:一位用户要求 Kimi K2 创建一个完整的“逃离 AI 实验室”网页游戏。模型在 30 秒内就交付了包含 HTML、CSS 和 JavaScript 的全部代码,结构清晰、逻辑完整。然而,测试发现游戏缺少了用户交互控制的关键部分。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 Kimi K2 的价值定位:它能完美地构建项目的 90% 框架和核心逻辑,但最后 10% 关乎用户体验的精细打磨,仍需开发者的智慧介入
  • 工作流编排:在一个会话中,Kimi K2 能无需人工干预地编排超过 17 个工具的调用,使其能自动化执行从代码编写、测试到部署的复杂工作流。

4.2 数据科学:从业务问题到交互式仪表盘

在数据科学领域,Kimi K2 化身为“数据科学家智能体”,能将高层次的业务问题直接转化为可执行的分析流程。

  • 核心能力:清理和分析数据集,生成报告和可视化图表,自动化机器学习流水线和 SQL 查询。
  • 惊艳案例:当用户提出一个高层次请求——“分析远程与现场工作的薪资趋势”时,Kimi K2 没有简单地回复一段文字。相反,它自主执行了一系列分析步骤:生成小提琴图(violin plots)、进行方差分析(ANOVA tests),并最终交付了一个可直接部署的、包含完整分析结果的交互式 HTML 仪表盘
  • 商业价值:一家金融科技创业公司的案例显示,通过使用 Kimi K2 自动化探索性数据分析(EDA)和从自然语言生成 SQL 查询,**分析师的工作量减少了 30%**,极大地缩短了从原始数据到商业洞察的转化周期。

4.3 新兴用例:教育、研究与复杂生活规划

Kimi K2 的通用智能体框架,正将其能力渗透到更多领域。

  • 教育领域:化身技术科目的私人导师,为学生生成定制化测验和学习计划。
  • 深度研究:实验性的“Kimi-Researcher”智能体,能够自主对一个复杂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生成长达万字的深度报告,并附上详尽的参考文献。
  • 生活规划:在“规划伦敦酷玩乐队巡演之旅”的任务中,模型能自主调用航班搜索、爱彼迎预订、日程管理和餐厅查询等多种工具,生成一份完整的旅行计划

这些案例共同证明了 Kimi K2 核心能力的普适性。无论是教学、研究还是旅行规划,其底层能力——将一个宏大目标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并协调不同工具来完成它们——都是一致的。这预示着一个由高度个性化、以行动为导向的 AI 助手驱动的未来,正向我们走来。


第五章:开发者实战手册 —— 从 API 到集成,轻松上手 Kimi K2

本章是报告的实践核心,旨在为您提供一套清晰、完整的指南,助您快速将 Kimi K2 的强大能力集成到自己的应用中。

5.1 获取访问权限:API 密钥申请指南

开发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取 Kimi K2 的 API 密钥:

  1. 官方平台 (推荐)
  • 地址https://platform.moonshot.ai/
  • 步骤
    1. 访问官网并注册账户。
    2. 登录后,在仪表盘找到“API 密钥”管理页面,创建新密钥并妥善保存。
    • ⚠️ 重要提示:新用户注册后,必须在“计费”或“充值”部分绑定支付方式并进行小额充值(例如 ¥20 或 $5)才能激活账户。否则,调用 API 时会遇到 403 ...exceeded current quota... 错误。这并非免费额度用尽,而是账户未被激活。
  1. 第三方路由平台
  • 代表:OpenRouter (https://openrouter.ai/) 或 uiuiAPI (https://uiuiapi.com)
    • 优势:提供统一的 API 入口,方便在 Kimi K2 和其他模型(如 GPT、Claude)之间无缝切换,且通常会为 Kimi K2 提供一定的免费使用额度。

表 3:API 接入方式对比

接入方式 API 端点 (Endpoint) 定价模型 API 兼容性 关键考量
月之暗面官方 https://api.moonshot.ai/v1 按量计费 OpenAI 直接访问,性能最佳;需充值激活
UIUIAPI https://uiuiapi.com 按量计费 OpenAI 统一管理多模型;新用户提供免费额度;API聚合平台

null

5.2 经济性分析:颠覆性的成本效益

月之暗面对 Kimi K2 的 API 定价极具颠覆性,这无疑是其抢占市场份额的战略性举措。

  • 定价结构 (官方)

  • 输入 Tokens: 约 $0.60 / 百万 tokens

  • 输出 Tokens: 约 $2.50 / 百万 tokens

  • 成本对比

  • 这个价格远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例如,Claude 4 Sonnet 的定价约为输入 $3 / 百万 tokens 和输出 $15 / 百万 tokens。这意味着,在许多应用场景下,使用 Kimi K2 的成本可能仅为同类专有模型的 1/5 到 1/10

表 4:API 定价与成本效益对比

服务 Kimi K2 (官方) GPT-4 (典型) Claude 4 Sonnet
输入 Tokens / 百万 ~$0.60 ~$5.00 $3.00
输出 Tokens / 百万 ~$2.50 ~$15.00 $15.00

这种激进的定价策略,使得基于前沿大模型构建应用在经济上变得前所未有的可行,极大地降低了开发者和初创公司的创新门槛。

5.3 代码实现:开箱即用的 Python 示例

得益于其与 OpenAI API 的高度兼容性,将 Kimi K2 集成到现有代码中异常简单。

方式一:使用 openai 库 (通过 OpenRouter)

Python

import openai

# 将客户端指向 OpenRouter API 端点
client = openai.OpenAI(
  api_key="YOUR_OPENROUTER_API_KEY", # 填入你的 OpenRouter 密钥
  base_url="https://uiuuiapi.com/api/v1",
)

# 发送请求到 Kimi K2 模型
response = client.chat.completions.create(
  model="moonshotai/kimi-k2", # Kimi K2 的模型标识符
  messages=[
      {"role": "system", "content": "You are Kimi, an AI assistant from Moonshot AI."},
      {"role": "user", "content": "请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混合专家模型 (MoE)。"}
  ],
  temperature=0.6,
  max_tokens=1024,
)

print(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提示工程最佳实践 ✅:

  • 系统提示 (System Prompt) :保持简洁,推荐使用 "You are Kimi, an AI assistant created by Moonshot AI."
  • 温度 (Temperature) :设置在 0.6 左右,这是为 Kimi K2 的 RLHF 校准过的最佳值。
  • 原生工具调用:通过 tools 参数传递 JSON schema,并设置 tool_choice="auto",让模型自主决策何时调用工具。
  • 目标导向:给予模型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如“分析此 CSV 并撰写报告”),让其自行规划子任务,而不是一步步地指导它。

5.4 高级集成:让 Kimi K2 入驻你的开发环境

为了更无缝的开发体验,您可以将 Kimi K2 直接集成到日常使用的 IDE 和命令行工具中。

集成到 Cursor IDE:

  1. 获取 OpenRouter 的 API 密钥。
  2. 进入 Cursor 设置 > 模型 (Models)。
  3. 点击 “Edit Models (JSON)”,添加一个新的自定义模型配置。
  4. 输入模型名称 moonshotai/kimi-k2,并配置好 API 地址和密钥。
  5. 现在你就可以在 Cursor 中直接选择并使用 Kimi K2 了。

终章:Kimi K2 的深远影响与未来之路

6.1 核心优势与已知局限

  • 核心优势
    • 顶级的技术任务性能:在代码、数学等逻辑密集型任务上,表现世界顶尖。
    • 卓越的智能体能力:强大的工具调用和工作流编排能力,是构建自动化应用的理想基石。
    • 颠覆性的成本效益:极低的 API 定价,让创新不再昂贵。
    • 开放的生态姿态:通过开源模型和关键技术,赋能整个社区。
  • 已知局限
    • 创造性任务表现平平:在需要情感深度和原创性的任务上,略显“刻板”。
    • 角色固化与审查:灵活性和可定制性有待提高。
    • 上下文窗口:128K 的窗口虽大,但在百万级上下文已出现的今天,不再是绝对的领先优势。

6.2 开源前沿模型的战略意义

Kimi K2 的发布,其影响远超模型本身。它代表了 AI 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前沿能力正通过开源的方式加速普及

  • 施加经济压力:Kimi K2 的低价策略,正迫使专有模型巨头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价,一场“价格战”在所难免。
  • 赋能开源社区: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基础模型,更通过分享训练技术,点燃了全球开源创新的火焰。
  • 确立行业领导力:月之暗面借此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思想领袖和生态构建者。

6.3 写给开发者:何时以及如何善用 Kimi K2

  • 👍 优先使用 Kimi K2 的场景
    • 技术密集型任务:代码生成、数据分析、自动化测试、SQL 查询等。
    • 智能体工作流:构建需要与外部 API、数据库交互的自动化代理。
    • 成本敏感型应用:初创公司或需要处理大规模请求的应用。
  • 🤔 考虑替代方案的场景
    • 创意与营销内容:当任务核心是情感、风格和原创性时。
    • 超长上下文任务:当需要处理远超 128K token 的上下文时。

最佳实践:利用 Kimi K2 与 OpenAI 兼容的 API,轻松地在它和其他模型之间进行 A/B 测试,为每个具体任务找到性能和成本的最佳平衡点。

null

6.4 未来轨迹:通往 AGI 的漫漫征途

展望未来,月之暗面的航迹清晰可见:

  1. 上下文长度的持续远征:凭借 MoBA 等技术储备,继续向“十亿级” token 的终极目标迈进。
  2. 智能体能力的不断深化:Kimi-Researcher 等产品将走向成熟,并扩展到更多专业领域。
  3. 平台化生态的全面构建:打造从模型训练、微调到部署推理的全栈式开发者平台。

归根结底,月之暗面的所有努力,都指向那个最初的、最宏大的梦想——通过攻克“长上下文”这一核心难题,最终抵达通用人工智能的彼岸。而 Kimi K2,正是这条漫漫长路上,一个坚实、有力且充满希望的里程碑

版权信息: 本文由UIUIAPI团队编写,保留所有权利。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声明:本文内容及配图来自互利网收集整理撰写或者入驻合作网站授权转载。文章及其配图仅供学习之用,如有内容图片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侵删。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Anthropic Claude Code 实战指南:安装和Claude api key获取接入开启AI编程
« 上一篇 07-10
没有更多啦!
下一篇 »

相关文章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51人围观

作者信息

似水流年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这周已经过去
本月已经过去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热门文章

系统获取,无需修改

标签列表

目录[+]